白酒品牌溢價翻倍的五大底層邏輯
從"賣酒"到"賣社交貨幣":白酒品牌溢價翻倍的五大底層邏輯
最近和幾位白酒經(jīng)銷商聊天,聽到最多的抱怨是:"現(xiàn)在白酒市場卷到骨子里了!53度醬香、純糧釀造、十年陳釀……這些賣點說了八百遍,消費者要么嫌貴,要么轉頭去買直播間99元的'口糧酒'。"
但有意思的是,當90%的從業(yè)者還在"成本透明化"的泥潭里打滾時,20%的頭部玩家早已跳出游戲規(guī)則——他們把白酒從"農產(chǎn)品深加工產(chǎn)品",重新定義為"情緒貨幣""社交資產(chǎn)"甚至"圈層身份證"。今天這篇文章,我們就拆解這20%玩家的底牌,看看白酒品牌如何從"賣酒"升級為"賣溢價"。
法則一:不說年份,說態(tài)度——讓酒瓶成為你的"立場宣言"??
如果你問消費者:"喝年份酒到底在喝什么?"90%的人會說"喝歷史感",但真正愿意為"十年陳釀"多掏300元的,可能連10%都不到。
這屆消費者的聰明之處在于:他們能一眼看穿"年份營銷"的套路——你說的"陶壇窖藏",隔壁老王也能說;你曬的"入庫單",電商平臺9.9元包郵的"洞藏酒"也有。??當所有競品都在比"誰更老",你要比的其實是"誰更懂我"??。
某川派濃香型酒企的破局案例很有啟發(fā):他們沒有強調"基酒儲存15年",而是在瓶標上印了一行毛筆小楷:"敬所有在酒局上替兄弟擋酒,卻在客戶面前挺直腰板的男人。"配合四川方言版廣告片里那句"我們不吹年份,只吹肝膽",這款酒在川渝地區(qū)的高端餐飲渠道,溢價率直接拉到80%。
關鍵動作:
•挖掘地域文化里的"情緒錨點"(比如楚文化的"不服周"、晉商的"走西口"、潮汕的"愛拼才會贏");
•把產(chǎn)品變成"態(tài)度載體"(瓶標文案要像朋友拍肩說的那句話,而不是說明書);
•在核心消費場景(商務宴請、同學會)植入"場景話術"(比如"張總選這酒有眼光,喝的不是酒,是敢為朋友兜底的義氣")。
法則二:不講工藝,講安全——高端局里,"不出丑"比"有故事"更重要??
我接觸過一位做高端商務酒的經(jīng)銷商,他的客戶畫像很清晰:35-50歲的企業(yè)高管,每月至少有10場商務宴請。問他客戶最在意什么,他脫口而出:"別讓我在酒局上出丑。"
這才是真相!對于高凈值人群,喝酒的核心訴求是"社交安全"??
——既想通過微醺拉近距離,又怕喝多了說錯話、斷片丟面子。傳統(tǒng)的"工藝營銷"(比如"雙輪底發(fā)酵""古法蒸餾")在他們眼里,不如一句"喝了這杯,第二天不頭疼"來得實在。
某新銳白酒品牌的"商務護航套裝"就是精準打擊:500ml主瓶+0.5兩玲瓏杯(嚴格控制單次攝入量)+天然麥芽糖解酒含片(定制企業(yè)LOGO)+智能呼吸檢測儀(連接手機生成"安全飲酒報告")。這套組合的售價是普通款酒的2.5倍,卻在金融、法律等高頻商務場景里賣斷了貨。
底層邏輯:當產(chǎn)品解決的是"社交風險",消費者愿意為"安全感"支付溢價。就像商務宴請選茅臺,不是因為茅臺最好喝,而是"喝茅臺不會被質疑品味,更不會因為醉酒誤事"。
法則三:不聊香型,聊情感——78%的中產(chǎn),愿為"情緒價值"多掏30%的錢??
白酒的香型(醬香、濃香、清香)曾經(jīng)是消費者決策的核心指標,但現(xiàn)在,這個指標正在失效。某咨詢機構的調研數(shù)據(jù)顯示:78%的中產(chǎn)消費者表示,"如果一款酒能讓我想起某個重要時刻,我愿意為它多付30%的錢"。
這就是"情感體驗溢價"的力量。某區(qū)域酒企的"人生刻度酒"系列就是典型:他們把500ml的酒拆成10瓶50ml的小酒版,分別標注"25歲升職""30歲結婚""35歲孩子出生"等人生節(jié)點,每瓶配一張火漆印章卡,上面寫著"封印此刻,見證永恒"。更絕的是,他們推出"時光慢遞服務"——客戶買一箱酒,可以存放在品牌酒窖里,每年生日當天,會收到一瓶當年的酒+一封手寫的成長信。
這套組合拳讓這款酒的復購率達到了45%,用戶平均在酒窖存酒3年以上。用消費者的話說:"喝的不是酒,是和自己的約定。"
執(zhí)行關鍵:
•把產(chǎn)品變成"人生事件的見證者"(升學、結婚、升職……每個重要時刻都值得定制);
•用"儀式感"強化情感記憶(火漆印章、手寫信、酒窖存酒都是記憶錨點);
•終端陳列要"場景化"(在酒柜旁設置"人生時刻墻",貼滿客戶存酒的照片和故事)。
法則四:不談成本,談稀缺——真正的稀缺,是有故事的"限定款"??
"限量款"這三個字,在白酒行業(yè)早就被玩壞了:今天"生肖紀念酒",明天"大師簽名款",但消費者越來越精明——"限量10000瓶?你倉庫里怕不是堆了10萬箱"。
真正的稀缺營銷,不是簡單貼個"限量"標簽,而是讓稀缺變得"可感知、有故事"。某醬酒品牌的"清明申時酒"就是教科書級案例:
•時間限定:每年只在清明節(jié)氣當天開窖;
•工藝限定:每瓶酒標注精確到分鐘的灌裝時間(比如"2024年4月4日15:23");
•體驗限定:配套"節(jié)氣品鑒會",現(xiàn)場封存下一年的配額,讓消費者見證"時間的流逝"。
這套玩法讓這款酒的單瓶售價從普通的800元漲到3800元,還出現(xiàn)了"搶訂潮"。更關鍵的是,它讓消費者覺得:"我不是在買酒,是在買一段和自然、時間對話的經(jīng)歷。"
經(jīng)銷商執(zhí)行清單:
•區(qū)域限量編碼:比如"漢江之源·2024春釀第087/100號"(讓每一瓶酒都有唯一身份);
•稀缺性話術:"這酒不是花錢就能買,得看您和這方水土的緣分"(把購買行為變成"被選中"的優(yōu)越感);
•配額預售制:提前釋放30%庫存,制造"排隊搶購"的現(xiàn)象(越難買,越想買)。
法則五:不講產(chǎn)品,講身份——白酒的終極價值,是"圈層通行證"??
我見過最聰明的白酒營銷,是把產(chǎn)品變成"圈層身份證"。比如:
•政治圈:推出"御批"系列,瓶身復刻乾隆、康熙的朱批"知道了""依議",話術是"您批文件用萬寶龍,批酒局得用這個";
•金融圈:開發(fā)"K線瓶",酒標上的價格曲線實時同步上證指數(shù),配套"陸家嘴資本品酒會"(包機邀請金融大佬,在黃浦江畔邊看行情邊品酒);
•藝術圈:聯(lián)合美術館推出"空白酒標",消費者可以手繪創(chuàng)作,拍賣所得全部捐給公益項目(既滿足藝術表達,又提升品牌格調)。
這些玩法的核心,是把白酒和圈層的"身份認同"綁定——當你在某個圈層里說"我喝XX酒",不用多解釋,對方就知道你屬于哪個層級。就像愛馬仕的鉑金包,LV的老花包,白酒的溢價最終拼的是"我能進入哪個圈層"。
白酒溢價的終極秘密:賣的不是酒,是"優(yōu)越感"
現(xiàn)在回到開頭的問題:為什么90%的經(jīng)銷商在低價里掙扎?因為他們還在賣"乙醇+水",而頂尖玩家已經(jīng)在賣"優(yōu)越感、安全感、紀念感"。
消費者買的從來不是產(chǎn)品本身,而是產(chǎn)品能帶來的"社交價值"——喝這瓶酒,我能顯得有品味;送這瓶酒,能證明我在乎對方;存這瓶酒,能記錄人生的重要時刻。
白酒行業(yè)的下一個戰(zhàn)場,已經(jīng)從"產(chǎn)品功能"轉向"情感價值"。當你能把一瓶酒變成"社交入場券""情感存儲器""圈層身份證",溢價翻倍不過是水到渠成。
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所啟發(fā),想了解更多白酒品牌數(shù)字化營銷的落地方法(比如如何用私域流量做圈層運營、如何通過數(shù)據(jù)精準定位高凈值客戶),可以點擊首頁底部菜單【聯(lián)系我們】,我們有專業(yè)的團隊為你提供定制方案。
畢竟,在白酒行業(yè),會賣酒的人賺差價,懂營銷的人賺溢價,而能讀懂人心的人,賺的是未來十年的紅利。
本文經(jīng)授權 由移動云商城發(fā)布,轉載聯(lián)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webpt.cn/news/7688.html
《免責聲明》如對文章、圖片、字體等版權有疑問,請聯(lián)系我們 。